24小时服务热线
400-880-1805
2020年12月10日,由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组委会主办,中国IDC圈协办的第十五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IDCC2020)进入了第二天的议程。经过一天精彩纷呈的讨论,数千名参会人员,包括IDC企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政府和厂商等产业上下游领导、专家以及从业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关注并参与了今天的论坛。
今天的主论坛主题为《重新定义IDC——未来IDC论坛》,本次论坛分为人工智能与IDC、金融科技与IDC、金融科技与IDC三大篇章,讨论未来IDC的种种发展可能。在第二篇章“金融科技与 IDC”论坛上,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数据中心副总经理常冬冬以《新基建下金融数据中心新业态》为题为与会者做了精彩分享。
常冬冬:各位嘉宾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参加这个大会,同时非常有幸能分享一下建设银行的实践和观点。今天的题目不太好讲,以前通常都从技术角度讲数据中心,今天尝试从业务角度看金融数据中心,从新基建和新金融带来的影响和建设银行的一些实践出发,看一看金融数据中心下一步发展的新业态,这是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批评指正。
今天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内容是三部分,首先是新基建对IDC的影响,第二是新金融对IDC的影响,第三是金融数据中心的新业态判断。
2020年开始我国经济本来就有经济结构转型和贸易战的压力,后来又有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央提出来新基建作为逆周期的调节手段。主要是实现生态化、智能化、高速化,建立智慧国家的经济基础。包括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新能源充电桩、5G基站、智能用电,这七大领域构成了我国新旧动能转化的利剑。
5G基站、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其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比如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第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比如说重大科技、科教、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大数据、智能化的核心基础,未来会成为科技新基建的主线之一,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这是我们初步的判断。
全球数据量每年会翻两番,到2025年会达到175ZB。现在每两年复合增长率是为28%左右,到2021年整个市场规模达到400亿美元。宽带中国是为了解决高速通信网络信息触达的问题。
随着疫情的到来,整个时代的转变,其实我们对算力要求越来越高,往下看,随着算力的提高,对服务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IDC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按照算力、服务器、IDC来看,IDC必将成为新基建的重要抓手。
再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看,新基建对于IDC行业的影响。
从供给侧看,网络、能耗、电力是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未来肯定会成为新基建重点发力点。远郊地区的网络环境有望改善,大型绿色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会更加突出,PUE不达标的数据中心会逐步退出,这就加速了整个IDC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从需求侧看,这种需求的使用,结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互联网企业、云厂商、大型头部公司,较很多企业越来越不主张自建数据公司,会衡量整个价值是不是有必要去建,是这样一个情况。
第二个跟大家分享的是IDC行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新基建对IDC行业的影响。在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的转型之路。
新冠疫情到来之后,整个社会加速了数字化转型,在危中育机,整个政府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给予前所未有重视,一切服务都争取在线——政府在线、服务在线、组织在线。对传统银行来说,也加深、加快了自身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冲击,已经逼得银行出现了一些银行的困境,最典型的特征是整个银行的支付领域,小额支付商业银行已经失去了97.5%的阵地。
从传统经济到智慧经济,生态经济的生存法则,传统经济基本上是大鱼吃小鱼的年代,数字经济是快鱼吃慢鱼,接下来是聪明鱼吃笨鱼,未来是生态群鱼吃大鱼的情况,谁能取得生态的先机就能占到竞争先机,这个变革已经不可避免。
各个银行早就预测到这个问题,纷纷的在进行自己的转型之路,建设银行在2017年、2018年的时候提出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全面开启第二曲线。以前在贷款领域拼杀这么多年已经没有什么空间,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数字化、金融生态化营销,以客户为中心打造“统一、协同、共享、敏捷”的智慧金融和智慧生态。
在第二曲线中建设银行认为是要走这样一条路经,通过第二曲线,围绕B端、C端、G端,重新定义新时代银行的职责功能,找到新时代银行的定位。营造共生共融的生态,和合作伙伴做全生命周期的伙伴,通过C端突围,回归大众,做老百姓身边有温度的银行。通过G端连接,助力社会治理,成为国家信赖的金融重器。找社会和国家、民生的痛点,所有的痛点都是银行的机会。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的到来,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银行业不例外,很多线下网点已经逐步关门了,但是确实也加速了整个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作为国家金融重器的银行,不单要保证自己,还必须要承担起相关的社会责任,必须积极践行自己的社会担当。以建设银行为例,实施一系列支撑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举措,包括在国计民生领域,基础设施领域,新增贷款三千多亿,扶持企业过关,小微企业发放4900亿,确保产业链稳定,累计投放满意投资4800亿,同比增长57%。同时建设银行利用自己金融科技的优势,帮助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疫情上线防控解决方案,疫情抗疫已经有五千万人使用了,也是被国家推荐使用,这是承担的社会责任。
回过头来看,整个中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也在上升,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存在。新金融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解决金融的不公平的问题,让金融回归服务的本源,实现金融资源触手可得,随时可得,核心逻辑就是共享。
国家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发展格局,循环起来了,经济就动起来了。建设银行也提出来践行新金融的三融,现代金融在于融而不是金,金只是资金的问题。
融入,融入到城乡经济,日常生活,百姓家常中。
融通,利用新金融服务产品触达,疏通堵点,畅通气血静脉。
融汇,整合要素,孕育繁荣。进一步汇聚城乡各类生产要素,特别通过金融媒介和其他生产要素有机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修复金融最本源的中介功能,提供精确匹配,使生产要素活跃起来。
云生态是整个普惠金融的载体,通过云把我们的金融服务四通八达送到需要的每一处,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养老等在内的智慧系列的智慧生态,让金融之水循环起来,这是我们要达到的金融寻找第二增长点中找到的机会。
金融科技着力探索如何跳出传统惯性发展路径,以新理念、新要素、新范式、新生态、新机制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空间,金融云生态成为重要支点,金融科技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通过与IDC产业上下游合作,使技术、数据、资源、能力各要素形成生态系统,云生态是业务生态信息化的基础。
银行战略云像探照灯,云就是业务的影子,业务走在哪里,我们云就延伸到哪里,这也是我们对金融云技术的认识。
再说一下,金融数据中心的新业态,建设银行的实践。
建行云实际上是利用云计算基础做的,可以理解为战略平台,是践行建设银行三大战略的TOP+金融科技的重要举措,能力开放、平台连接、技术驱动。支撑建设银行整个平台战略发展的基础平台,包括中台能力,各种各样的东西在里面,是实现集团一体化、数字化的支撑,也是能力交付的渠道。
无论业务能力,中台能力,提供综合科技的产品和服务,也主要是以服务自身为主体,同时向合作伙伴,机构客户,提供综合金融科技产品服务。已经从最初的提升内部效率的定位,发展到赋能外部客户,向产业赋能,支撑业务发展方向,呈现出由内到外,由局部向全局,由单一向多元的演进格局。
赋能金融业务,提升内部效率,赋能外部客户,提升客户黏性,赋能智慧金融,支撑金融生态化发展,与生态合作伙伴携手构建金融新生态,达到这样的目的。
这是建设银行在数字化金融转型的定位,八角图是数字金融转型我画出的样素图,包括两个平面,八大要素区域。其实就是我们整个数字化金融的四梁八柱,从顶层数字化布局到底层云生态。
云生态在整个数字化转型中是基础,就是道法术气。云生态属于气的阶段,前后调度,下达决策,把所有的业务服务化,虚拟化,打破部门壁垒,统一协调,从后端调动能力向前端供应的指挥体系。建行云生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数字化经营管理模式,构建随需而动的业务能力。
云生态是数字化金融的操作系统,提供对业务鹰眼、能力矩阵等新格局的管理支撑,是整个数字化的操作系统,起到了基础设施作用。
下面是建行云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情况,对内打造智慧金融,服务整个集团业务。自从投产以来,全行业务都在这上面发展,云计算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因为疫情期间很多业务都是远程完成的,为全国抗击疫情做出了建设银行自己的贡献。
对外拓展的智慧生态。2018年起,三大战略开始执行,建行云生态蓬勃发展,包括集团一体化、支持实体经济、政务服务、住房服务、普惠金融、美好生活、智慧运营、产教融合、科技平台,九大领域数百个项目,每年业务规模增长率超过300%。主要服务于集团自身还有政府、党政、军企等重要合作伙伴,助力国家经济发展,赋能合作伙伴,服务百姓民生。包括54个实体经济,48个政务服务,46个美好生活,包括云南政务,安心养老、地铁、智慧社区、复工复产等一系列生态化的系统。
这是最早上线支持智慧政务的案例,在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2019年1月10日正式上线的,国内首个政府主导、银行参与的政务APP成功走向社会,开创了中国政银合作“建行模式”,互联网+政务,打造指尖办、顺手办、马上办的目的。密切了客户间的联系,带来不断的资源,政务服务渠道和政务服务理念的变革,带来了银行渠道革命性变化。在云南省319个营业网点和1587台STM上,都可以办到这样的政务功能,同时通过这种政银合作,银行业取得了自己的收益,云南分行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历史新高,这是10月份统计的数字,累计注册用户数1305万,这都是政务业务,不是银行业务,累计业务办理量突破1.22亿,支持政府服务及行政审批事项大于4000项。这是我们做整个政务生态上的情况。
前面讲了新基建、新金融带来的影响,还有建设银行的一些实践,结合这些实践和我们做的工作,从业务,从用户角度去看数据中心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从技术去看,对数据中心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以前最大的要求是不出事,也是唯一的要求,现在不出事只是及格的要求,为了支撑银行业务的发展,未来数据中心在新业态下要具有四大突破,五大价值突破。
传统数据中心要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数据驱动比较简单,因为对数据中心来说,无论是交易数据,还是运营数据、运维数据,如何合理应用这些数据,提供业务支持,发挥业务价值,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突破。
科技赋能其实就是支持我们对生态、企业的赋能能力,这个核心在哪儿呢?在于如何运营能力。现在我们在无卡时代,整个客户需求是非常多元多变的,怎么把多元多变和传统中的非常稳定不变的东西结合起来,其实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
数据中心通过运营解决供给侧、需求侧的纽带问题,洞察客户的需求,以需求带动市场,以市场带动运营,由运营带动建设,建设带动我们的能力重新布局,再重新回到市场和客户去检验是不是合理,这样把我们的运营能力体现到最大的赋能价值,而不是建好了只有这些能用,所以能力的运营是我们的核心要点之一。
业务反哺,以前业务从科技角度看,只是给业务的辅助支撑作用,从未来看科技已经成为营销手段,右边这张图,以前是银行业务,对面是客户,科技在后面帮忙。现在不是了,因为包括对银行的很多要求,IT能力、生态化支持能力,已经成为了敲门砖,没有的话基本上不行,甚至不做业务的时候首先做科技,这样科技成为获客手段,会把能力转化为获客力,提升业务的获客能力。
多边平台是真正意思是业务在追求生态化,金融科技,包括数据中心,云基础设施,业务生态建立在云生态上,通过云的连接能力帮助业务在不停的拓展生态,从一个生态场景拓展到生态链,由生态链拓展到生态圈,由生态圈进一步拓展到生态群落,帮助业务中台实现多边业务能力价值体现,就是数据中心另外一个价值的体现。
还有敏捷弹性,包括我们现在各种研发手段,核心诉求只有一个,是满足客户需求,通过自建能力去满足,还是通过整个供方生态资源来满足,这只是个战术问题。
未来从数据中心来看,能力建设周期非常强,我们要一起为客户打造它所需要的需求,而这种体验和流程是客户的体验,要有很好的能力,这是我们未来要加强和突破的地方,这样就会呈现出非常敏捷,非常弹性的快速能力,所以现在看要实现这五大能力突破,就要实现获客力、连接力、数据力、整合力、跨域力的跨越。在整个价值能力的突破,还有技术的突破,包括自主可控,在这方面怎么做好突破是一个问题,理念大家都能理解。
多地多中心布局也是这样,整个银行现在两地三中心已经不行了,现在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整个发展节奏了。多个区域加多个边缘,包括多个区域中心的建立,是未来多地多中心标准的配置,这会对我们未来应用式架构,包括底层网络平面架构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应用部署结构都会有一些新的挑战和突破。
云化中台技术,就是我们数据中心要提供中台能力,无论是业务中台,技术中台,在复杂调度情况下要以一种能够云化,可计量,可共享,可运营,可复制的方式组织调动起来,才能实现敏捷灵动的科技输出能力,为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管理人才上的五大突破,包括智慧型安,现在环境越来越复杂,现在客户环境,包括集团内的环境,还有各种应用场景非常多,租户内,安全智能大脑怎么建,安全会成为为什么复杂的课题,子公司,总分行,党政军,这些都怎么解决。
还有对人才的重新定义,现在来看复合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开发、运营,人是最核心的资产。平台化运营就不细讲了,运维模式的重构,从建设银行的时间来看,不单单是运维自己,还有生态伙伴和朋友圈,目标是朋友圈共同富裕,并不是把自己做好就行了,它体现了复杂性、多样性,每个企业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行业语言,也有不同的松紧尺度,不同的技术能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解决运维中三个基本核心问题,做什么,管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生态化运维,包括生态云运维,八大能力,五大特征,也会有专题进行研究,这种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核心思路是:依靠一家运维不可能实现,是要共创共建的模式。
随着生态化运维的模式,必然未来要求你管理做到生态化管理,没有生态化的管理,我来贡献一个服务,你来贡献一个服务,我怎么鼓励营销,必须对贡献能力做计量,服务评价,客户反馈等一系列的能够生态化运维的工作,这已经不再是传统数据中心要求的东西了,但这是我们面临的目前能看到的问题。
这是数据中心我们判断的新业态和发展方向,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