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400-880-1805
在深化医改进程中尤其是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业态完成了从“可选项”到“必选项”的一跃,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自2015年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创建至今,我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已超1600家。在互联网医疗行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陆续涌现出医药电商、在线问诊、慢病管理等纷繁多样的业态,但与此同时,部分业务形态因“单点式、浅层次”的服务模式长期以来饱受争议。
顶层规划已经清晰。国家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鼓励政策频频,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出“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可以说,医联体建设已成为中国医改主轴,而其也或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打好翻身仗”、真正发挥巨大价值的“诺曼底登陆”。
抢滩:互联网医联体“初长成”
这一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12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成立,开启“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使医疗全流程中的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形成线上线下医疗服务闭环成为可能。二者在政策及“硬件”上,为互联网医联体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于是,乌镇互联网医院从单体医院的整体线上迁移,逐步向着连接多个医疗机构专业化、常态化线上协同的数字化平台的方向演进,以互联网医院为中心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尝试稳步进行。
2019年,探索进一步深入,微医在山东泰安开展“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慢病管理创新服务,这是其依托互联网医院打造互联网慢病医联体的首次落地实践,也是城市医保部门直接购买数字慢病管理的模式创新。落地仅1年,当地慢病患者单次人均就诊时间就从2-3小时减至30分钟,单次处方金额较2019年下降12.7%,提升了患者就医获得感和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随后,济南、德州、潍坊等山东16地市迅速跟进,纷纷根据本地情况建设符合市情的互联网医联体。
登陆:“数字健共体”落地健康责任制
尤其近年国家大力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以促进全国医改的不断深化,三明医改3.0阶段通过建立“健康管护组织”,致力于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也为互联网医联体指明了新的方向。以此为指引,微医提出了以数字化平台改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提升医疗、医药、医保效率,创建贯穿百姓“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健康维护体系,切实提升百姓健康指标的“数字健共体”模式。
健共体依托数字化技术赋能现有医疗体系,盘活当地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立起“以健康为中心”的高效健康维护体系。同时,健共体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医保“整体打包付费”“按病种按人头打包付费”等支付方式,根据医疗健康管理质量考核结果,落实“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医保支付方以确定成本为健康结果买单,构建起全新的健康责任机制。
2021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上,天津市基层健共体入选“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三明医改“总舵手”詹积富也曾高度评价微医在天津的模式探索,“天津正在建设的数字健共体,由互联网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建立起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核心,以慢病管理为抓手的‘健康责任制’。这实际上就是三明医改3.0的目标,相关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成效值得关注。”
耶鲁大学William Kissick教授曾在《医疗的困境:无限需求和有限资源》一书中提出传统医疗体系的“不可能三角”:在给定约束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很难同时兼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互联网医联体在助力医改落地的探索中,还拓出了一条极具想象空间的价值通路和现实进路:其在深度打通了医疗、医药以及医保、商保的基础上,容纳进足够数量、足够多元的产业链主体,形成“支付+履约”双轮驱动的闭环生态,正催生一个中国式的健康维护组织(HMO)。
在履约侧,互联网医联体实现了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协同和联动,为用户提供高效、有序的医疗健保服务;依托数字化的药械交易平台,搭建区域药事服务中心、智慧(中)药房,大幅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同时基于数据智能平台,为医院和政府部门提供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咨询服务等,为用户提供数字疗法和全面精准的健保服务……总体上,基于医、药、云等方面的能力助力“履约”的提效。
进入“十四五”,医联体建设作为新医改的主要抓手,被赋予了推动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新时期重任,也成为互联网医疗实现价值兑现和落地的主战场。东风猎猎,号角已鸣,随着医联体建设在全国的全面铺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诺曼底登陆之战”序幕已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