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400-880-1805
“‘专精特新’不只是一个科技属性,其本质体现的是企业综合竞争力。在整个社会、产业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专精特新’是在未来发展中唯一的确定性。”近日,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泓在大湾区“专精特新”创新发展论坛上指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
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随后,中共中央、工信部、财政部、银保监会等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以及在包括北交所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有力支持下,“专精特新”时代正加速到来。
支持重点“小巨人”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需要。
“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主要针对同时满足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下且营收在20亿元以下两个条件的中小企业。支持助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工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创而不新、链而不创、聚而不群”的现象。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包含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0个小类,但依然面临产业基础能力相对不强,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等问题。
以国产工业软件为例,美云智数CEO余海峰告诉记者:“我们95%的工业软件掌握在美国、德国和法国人的手上,我们在用的(软件),在工业制造里面一旦被‘卡脖子’,制造业风险非常大。”
他认为,中国制造业最早是用规模拉动盈利,但过多的低端产业积聚产能过剩,要想转型中高端,“无论是智能工厂还是产业链,核心仍是工业软件。”以Matlab和Ansys为例,一旦这些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被禁止使用,相关科学研发将变得十分困难。
B.P商业伙伴创始人兼总裁国秀娟同样认为,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事关我国的数字产业发展和我国能否掌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权,而我国工业软件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制造业的增加值达到了26.9万亿,占全球的比重达28.1%,但是我国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仅占全球6%的份额。”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研究员童有好认为,造成今天这种情况,既有基础装备和新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产业链上断点、堵点较多的问题,同时也与缺少具有国际性杀手锏技术有关。在他看来,我国需要大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连接断点、疏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最大程度解决“卡脖子”的难题,而“专精特新”的核心在于创新。
事实上,“专精特新”并非一个新名词,我国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已经数年,并不断提升其在经济发展领域中的战略地位。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了“专精特新企业”的概念;2013年7月,工信部正式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18年,工信部开始组织培育认定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财政部、工信部联合支持重点“小巨人”的发展,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小巨人”企业可以理解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当中的佼佼者。童有好认为,“小巨人”是中小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招牌,“拥有这样一个牌子之后,社会的创新资源,包括资本市场的关注,高技术的人才都会涌来,大企业会开放协作平台,北交所也有专门通道。在申报工信部其他项目时,‘小巨人’招牌也是加分项。”
去年12月,工信部等19部门印发《“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工作目标。2018年以来,已经认定4762家“小巨人”企业,今年预计增加认定3000家。
据童有好透露,支持重点“小巨人”发展的工作也将在今年启动,“我们将分三年安排100亿元以上的资金,分三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加快湾区数字化升级
作为我国经济活力较强的区域之一,广东地区汇聚了诸多专精特新企业,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省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04家,其中“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省。
根据相关计划,2022年广东将力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但阿里云创业孵化事业部总经理李中雨指出,目前仍然有不少“专精特新”企业缺乏数字化能力、经营能力和融资能力。
数字化转型也是广东“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此前,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建议成立省级企业数字化转型基金,专门用于补贴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余海峰认为,当企业效率在营销端提高近极致时,要优化用户体验、用户价值,就必须拉动上游,“从质量、用户体验上来讲,不解决上游的智能化、数字化、效率问题,不可能给下游带有更大的价值。”
“怎么帮助企业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真正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这是服务‘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阿里云客户成长部总监刘钊认为,需要寻找一个小的切口,让企业员工和决策者都能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好处。
为此,业界多方都在努力“拓圈”,以助力企业提升数字化能力,如阿里云就联合多家机构计划投入超1亿元扶持资金,在广东建立三个数字化“专精特新”服务中心。美云智数近日也宣布策略升级,打造智能制造的数字生态,全渠道引入1000+生态伙伴,预计2022年引入超20000家企业,共同布局2000亿元规模的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市场。
此外,针对如何通过资本市场助力广东地区企业发展,北交所华南区域副首席代表刘怀城表示,“专精特新”企业是北交所服务的重点,他期望,通过北交所凝聚社会各界合力,可以形成一个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数字化已是全球趋势。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促进全球服务贸易每年增长1.8至2个百分点,至2040年全球服务贸易份额将提高50%,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3以上。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贸易规模达到1.46万亿元,数字贸易占整体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019年的22.3%增长至2020年的25.6%,预计到2025年,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400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50%左右。
“数字经济成为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和关键的生产要素。”在国秀娟看来,智能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也是数字经济发展领域最具价值的细分领域。
根据近日最新发布的《大湾区专精特新“小巨人”潜力企业百强榜》,记者注意到,在上榜企业中,5年以上注册企业占比为95%,企业平均已授权知识产权总量为160项,其中发明已授权专利平均为每家企业47.9项。此外,榜单企业涉及的产品全部属于硬科技领域范畴,并且有37家企业在为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名优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占比达34.3%。
业内认为,大湾区“专精特新”优势明显,对国内其他区域具有良好示范价值。通过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进一步补链强链,对提升大湾区在全球产业格局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