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400-880-1805
“中国上市银行队伍壮大至59家,资产规模超265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4%,是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张荣森表示,但同时,在经济周期波动之下,上市银行经营也面临着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以及银行估值偏低等挑战。
十月杭州,金桂飘香,秋意正浓。10月16日上午,由《中国银行业》杂志社主办、浙商银行承办的“2023年中国上市银行发展论坛暨银行业公司治理四季讲堂第三讲”活动在西子湖畔召开。
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发布《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展望未来,国际国内经营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中国上市银行仍然处于重要的机遇期,将在破解经营重点难点问题中提质增效,补齐短板弱项,厚植发展优势。”邢炜表示。
筑牢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
“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信贷规模保持平稳,存款增速显著提升。”《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上市银行交出了一份稳中提质的发展答卷。
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平衡兼顾资本、规模、质量、效益,走出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成为了新时代给银行业带来的考题。
“当前,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对银行经营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张荣森看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应坚定信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金融时报》记者从浙商银行了解到,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浙商银行提出了智慧经营的理念和“筑牢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的经营策略。
“筑牢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压舱石’,对于优化银行的收入结构、提高穿越周期的能力、提升股价估值意义重大,对探索中国银行业的现代化转型也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张荣森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这项经营战略的成效已经逐步显现。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充分肯定了坚持智慧经营的重要性。当前,“‘出口导向+投资驱动’旧模式终结,‘消费主导+创新驱动’新模式开启。”在殷剑峰看来,“在此背景下,浙商银行提出构筑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经营战略,是银行规避风险的主动举措;是提高银行自身价值、维护金融稳定的主动担当;是对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目的在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浙商银行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实现营收95.17亿元,同比增长26.71%,占全部营收的比例达29.58%,同比提升5.24个百分点;非息收入占比提升1.07个百分点至27.86%,绿色中收增幅达47.6%。
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体系
“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占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高达90%,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我国,银行业尤其是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我国整体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原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表示。
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经营的基本要求。《报告》显示,作为金融行业的“排头兵”,各家上市银行在坚持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方面走在前、作表率,发挥了示范和引领效应。会上,多家银行高管分享了对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经验与看法。
作为国有大型银行的代表,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胡昌苗在发言中提到,近年来,建设银行切实提升公司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紧抓公司治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公司治理运行机制,依托科技手段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浙商银行将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公司治理,系统搭建了“党委核心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高管层执行落实、监事会依法监督”四位一体的公司治理机制,以期实现客户、员工、股东、社会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上市银行应努力成为行业内各方面的标杆,在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做标杆、当表率,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杨凯生认为,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不仅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对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也有积极作用。
在原银保监会公司治理监管部副主任张显球看来,上市银行公司治理虽然进步明显,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节。
对此,张显球为上市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建设提出了六个“进一步”,即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推动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融合;进一步规范股东行为;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建设;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准;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进一步重视环境和社会问题。
合理提升上市银行估值水平
上市银行不仅是国家战略的支撑,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31日,A股42家上市银行2022年实现总利润2.43万亿元,贡献了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35.5%,总市值9.34万亿元,占全市场10.5%。2010年至2022年间,A股上市银行贡献的利润占比始终保持在35%以上,但其市值规模占比却已缩小至原来的一半。
国内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不可谓不强。然而,A股银行业却整体表现出明显价值低估的情况,这种高利润与低估值背离的背后是怎样的逻辑?
《报告》显示,“在传统估值体系框架下,一切与利润相关的因素都可以影响估值,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除了包括净息差、资产负债规模与结构、收入变化、业务成长性等内在因素,还包括所面临的各类外部竞争等因素,甚至包括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与偏好等外部因素。”
中国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首席业务总监张旭阳建议,要从做强基本面与客户结构的“硬实力”、提高与资本市场良好互动的“软实力”以及适度降低权益法核算门槛、推出配股权转让机制等三方面改善上市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形成上市银行公司治理、资本结构与市场估值的良性互动。
针对中小银行如何提升估值水平,宁波银行党委委员、董事会秘书俞罡建议,中小银行应通过“创新增长模式,做开放的银行;完善风控体系,做放心的银行;培育科技支撑,做科技的银行;提升管理溢价,做优质的银行”等措施推进特色化、差异化转型。
“目前上市银行估值偏低是全球带有普遍性、周期性的一个问题。”杨凯生建议投资者,在关注上市银行的投资价值时,除了关注它的价格波动、关注市场的不确定性,以求得在市场波段操作中获利之外,也不能忽视其长期收益的稳定性、安全性。
来自 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