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400-880-1805
对于城商行来说,上线数字化产品不难,难的是产品是否真正被有效使用,是否真正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一环。
立足成渝城市群核心,重庆在2018年即成为继北上广深后国内第五座GDP突破两万亿元的城市。在这座连续举办三届智博会的城市,一大批传统企业正坚定地踏上数字化转型之路。同时,由于重庆跟新加坡有战略合作,当地金融机构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重庆银行成立于1996年,前身为重庆市商业银行,是西南地区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也是首家赴港上市的内地城商行。今年8月,证监会宣布重庆银行A股IPO顺利过会,这意味着重庆银行即将成为中国西部首家“A+H”股城商行。
近年来,重庆银行持续交出优异的业绩答卷。根据半年报披露,面对疫情冲击,该行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11亿元,净利润26.2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0%、5.3%;期末总资产达到5322.22亿元,继年初突破5000亿元后再增6.2%。同时,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至1.24%,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上升22.34个百分点至302.17%。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金融科技功不可没。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这些都给银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城商行来说,起步略晚、立足地方、物理网点有限,虽说数字化是明确趋势,但怎么做,做什么,不少城商行仍处在焦虑和迷茫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重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从五年前已经开始,它秉承着一条非常朴实的原则——“用技术系统性地解决金融业务中的实际问题”。五年后回顾,已然是成果满满,功效初现。
顶层思维:不追求噱头,要解决痛点
重庆银行副行长隋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庆银行专门成立了由董事长亲自挂帅的数字化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将数字化建设提升到最高战略层级。”
作为一家地方城商行,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难免会遇到瓶颈,除了重庆市范围外,重庆银行还在川陕黔三个省设有分行,但由于物理网点有限,靠铺设网点拓展业务的重资本模式已经滞后,再加上净息差的收窄已是大势所趋,重庆银行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业务的开展效率。
在重庆银行看来,金融和科技不是颠覆关系,而是共存关系。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重庆银行要做的是打通技术和业务之间的壁垒,借力金融科技再造商业模式,优化管理流程,重塑对客关系。
隋军副行长表示,对中小银行来说,用大开大合的高投入去盲目铺设大量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划算,追求科技噱头的盲目跟风也并无意义,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和业务价值导向,要实实在在地解决经营管理中的痛点,通过技术实施产生真实的业务价值。
“不追求噱头,要解决痛点!”隋军副行长表示,重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比较接地气,比如说纯信用线上产品的开发、总行办公大楼的智能化管理,每一项大大小小的改进,重庆银行都坚持问题导向,技术是为解决问题而做。
“我们希望通过每年坚持推进一些经营业务的数字化、具体应用问题的创新,哪怕当时来看是一些‘微创新’,但五年过后回过头来看可能已经实现了一些大的改变。”隋军副行长说道。
业务转型:打造小微网贷产品体系
在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中,小微业务往往是突破口,重庆银行便是抓住了这个契机。
2016年,重庆银行自主研发上线了以银税直连为特点的小微线上贷款产品“好企贷”,成为西部地区首家开展此类业务的城商行。
具体来看,“好企贷”通过构建风控模型,采集应用税务、工商、司法、个人征信、企业征信等几大类、上百个维度的数据,重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实现了完全纯线上流程和秒批秒贷。
重庆银行互联网金融部总经理张进对记者表示,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银行缺乏数字化思维,因此“好企贷”的诞生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还有一点,“好企贷”这样的纯线上产品必须要有大数据平台支撑,重庆银行在2016年通过引入外部大数据和发掘行内存量数据,重构企业信用的风险评价体系。
“数字化运营是网贷业务的核心灵魂。重庆银行在小微网贷产品的开发是比较超前和领先的,这几年来交流学习的城、农商行有数十家。目前,国内真正在线上打造出小微贷款产品体系的并不多,很多城、农商行虽然有产品,但主要是弥补产品空缺,而重庆银行一直在稳步发展完善小微网贷的产品体系,并且稳扎稳打地经历了4个信贷周期考验。”张进说道。
记者了解到,“好企贷”目前已由单一产品逐渐拓展衍生出包含“税信贷”“优房贷”“链企贷”等多个产品在内的小微网贷产品体系,业务范围覆盖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截至2020年8月末,“好企贷”系列通过线上渠道为超过2万户小微客户授信放款,累计投放122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高达80%。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2月-5月期间,重庆银行通过“好企贷”发放的线上贷款超过5亿元,并在监管要求指导下下调利率,平均利率低于5%。
智能风控:辅助管理决策,提供风险预警
打造“好企贷”是重庆银行将产品从线下搬到线上的尝试,“风铃智评”系统则是重庆银行将风控从人脑转向智能的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获悉,重庆银行已将数字化技术内嵌于评审、财务、内控、采购、人力等中后端领域的管理决策和风险预警流程中。比如针对企业关联风险的预警,传统手段主要是通过人工经验判断,而重庆银行则是基于企业关系图谱技术,研发上线了“风铃智评”系统,为银行的业务风控、内控管理提供了大数据辅助决策解决方案。
“风铃智评”系统在充分挖掘、整合行内外大数据的基础上,智能化分析各行业经济周期与特征,结合企业财务指标,对标评估企业历史与当前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通过市场供需环境、企业经营上下游关系,勾勒不同行业的产业链图谱;通过股权、人事、担保、交易等信息,找出企业之间的隐蔽关系;通过事件影响、风险传导,追踪企业间风险感染线索。凭借强大的智能化评估分析能力,“风铃智评”在关联授信调查、集团客户管理、信贷资金流向监测、化整为零判定、交叉违约预警、内部风险审计、招标风险排查、运营内控管理、员工行为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
重庆银行互联网金融部总经理张进表示:“现在,银行必须去做过去不愿下沉的长尾客群,此时就面临一个灵魂拷问,面对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银行的风控能力能跟上吗?这也是重庆银行做‘风铃智评’的初衷。”
现在许多银行的智能化风控产品依然停留在应用层面,但重庆银行并不满足于此。重庆银行一直在努力发掘数据的价值,因为发掘得越深,就会越来越意识到数据是银行最核心的资产,数据治理能够成就银行的未来。
“重庆银行要做的,是把行内行外的数据进行打通整合,形成对每一个客户,每一个企业的精准画像;然后把画像通过数据中台的打造,分别送到决策层以及中后台部门;然后再把数据结果交付到每一个终端销售、运营人员手中:从而打通风控、决策、销售的数字化,才能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张进说道。
技术创新:践行科技引领,深化业技融合
无论是“好企贷”产品,还是“风铃智评”系统,其数字化转型的背后,都有着技术创新的身影。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纷纷聚焦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无论大型银行或者中小银行,都希望通过新技术的深入应用,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重庆银行也不例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获悉,重庆银行一直倡导金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5ABCD”等新兴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试点,也正积极同阿里、腾讯、华为等近百家科技公司展开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实践。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重庆银行前几年讲的是‘科技支撑’,现在讲的是‘科技引领’,从这个细微差别中,你就会发现重庆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认识,是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而逐渐清晰的。”重庆银行科技部总经理李悦介绍道,重庆银行正在加快科技引领的步伐,用新技术的前瞻性,因地制宜地探索新产品和新场景。在技术创新的这条赛道上,瞄准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客户和业务。既要能引领客户的需要,同时又要能解决自身的痛点。
这一点,在今年疫情特殊时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重庆银行疫情期间就迅速推出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线上纾困贷款,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客户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同时在“后疫情”时期,还主动利用远程视频、智能排队、生物识别、知识图谱、RPA流程机器人等技术,积极探索“零接触银行”业务场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城商行来说,上线数字化产品不难,难的是产品是否真正被有效使用,是否真正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一环。重庆银行比较务实,它要求数字化转型必须要将技术建立在需求上,真正打造业务需要的产品,尽可能符合业务转型的需要。
重庆银行做好了数字化产品,做好了数字化营销、数字风控、数据治理,多个板块实现齐头并进、相互内嵌、良性循环,一个数字化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体系就有了清晰轮廓,城商行“平台+生态”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就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