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400-880-1805
伴随着互联网和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兴金融主体的崛起,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一场悄然的革命。中国银行业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近日,《财资中国》杂志专访《未来银行之路》作者刘兴赛,请他分享对未来银行的看法。
刘兴赛,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MBA,从事银行战略和宏观经济研究10年以上。在《经济学动态》《财经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文章为人大复印资料和国研网全文转载。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9)》金融科技章节执笔者,参著《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经济学创新》等书籍。
Treasury China: 当前中国银行业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刘兴赛:从现实挑战来看,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宏观经济运行下行的压力,个别中小银行暴露出经营问题,个人信用卡贷款、消费贷款也给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暴露压力。
当然,相对于现实挑战,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深层次挑战显得更加迫切:
一是公司治理挑战。当前中国银行业普遍建立起现代公司制,但很多银行的公司治理有名无实。这其中既有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也有大股东利益输送和侵占问题。当前中小银行暴露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公司治理的问题;而一些大型银行通过行政式管控来代替公司治理,但这一定程度又扼杀了银行的活力,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行为的短期化问题。
二是监管体系的完善。当前的监管正从分业监管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过渡,并引入宏观审慎原则。但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的合并,尚未实现人员知识结构的融合。监管还面临着银行经营虚拟化、监管科技不发达、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一系列挑战。
三是战略分化挑战。经济增速长期放缓、经济发展动能转换、金融脱媒、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金融科技崛起,使传统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这些都考验着银行个体的战略管理能力,但这恰恰是中国银行业个体的弱项。
Treasury China: 科技在银行转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您觉得关键技术有哪些?科技如何赋能银行业和风控能力提升?
刘兴赛:现代银行的经营是和科技紧密相伴的。长期以来,科技扮演的是工具的角色,银行的科技部门是银行的后台。但当前的科技发展不同以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它们与银行经营管理高度融合,全方位改变了银行形态和经营管理,已经成为银行转型的核心推动力量,引领着银行的转型和发展,金融科技部门也已经从后台走向了前台。
一是科技改变了银行的形态。传统上,银行通过手机银行进行平台化经营,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银行逐步转向将自身服务嵌入到第三方场景平台甚至为第三方建立场景平台。当前,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领域的竞争,就属于此范畴。二是改变了银行客户体系。在线上智能化服务和大数据风控支持下,长尾客户成为银行的现实客户,银行的客户体系扩展到全量客户范围。三是改变银行的竞争方式。金融科技支持下的敏捷迭代、风险定价成为银行产品竞争的焦点。四是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在金融科技助推下,银行零售业务向以数据为驱动的新零售转型,普惠金融业务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公司业务向线上交易银行业务转型。五是推动运营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向智能化发展。
Treasury China: 您如何看待商业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刘兴赛:当前一些大型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成立,多是内部科技机构的独立化和子公司化。随着金融科技应用的不断拓展,金融科技人才整体上严重缺乏。一些大型银行通过开发新一代核心系统,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系统开发结束后留住这些人才,是这些银行将开发中心等机构子公司化的现实考量。
当然,同业业务内容的拓展,也是银行科技团队子公司化的重要原因。一些科技实力强的大行目前已经通过子公司的形式为行业内中小银行提供核心系统开发、云计算、风控系统输出等服务。另外,银行竞争行为的改变,也是金融科技部门独立化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为政府和机构提供科技系统和综合解决方案,已经成为银行获取客户、资金和数据的新手段。
不过,内部科技部门的子公司化,也带来很多挑战,如如何定位子公司和母行的关系,子公司短期如何平衡母行业务和市场化业务的关系,这是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Treasury China: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下,未来银行会是怎样的?有哪些主要特征?这与传统银行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刘兴赛:互联网和金融科技是影响未来银行形态的最关键因素。相对于当前的银行而言,未来银行具有四个鲜明属性:一是开放共享。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科技时代下银行业生态演变的基本趋势,开放共享直接表现为银行经营的平台化、场景化和生态化。互联网世界的赢者通吃、体验为王是这一属性背后的运行逻辑。二是普惠属性。在金融科技助力下,传统的二八原则被打破,全量客户成为未来银行新的客户体系。不过,这只是相对行业整体而言,就个体银行的战略选择而言,并不排除个体银行对特定客户进行特色化经营。三是银行的社会属性进一步深化。银行通过公共服务助力社会治理,解决社会痛点和难点,成为银行捍卫传统社会地位的有力武器,也是藉由G端和B端客户,批量获取C端客户、资金、数据等战略资源的基本路径。四是未来银行具有鲜明的科技属性。科技融入银行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科技引领着银行不断前进。
就具体特征而言,未来银行具有几大特征:全量客户银行,智能和大数据银行,线上线下一体化银行,以智能运营体系化解总分行治理困境的银行,以内部创业组织培育科技创新精神的银行,生态合作与生态竞争中的银行,嵌入生产、生活平台中的公共服务银行。
相对于当前的银行,未来银行越来越不像“银行”,科技将打破我们对银行的刻板印象。未来,以智能化为特征的“银行即服务”,将成为未来银行与当前银行最大的区别。
Treasury China: 您如何看待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新金融平台的崛起?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哪些冲击?互联网平台(新金融)有哪些方面值得商业银行借鉴和学习?
刘兴赛: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的崛起,是互联网巨头平台流量优势与特定业务的结合,显示了互联网的巨大力量。新金融平台的崛起,在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一是支付领域。目前,支付宝和微信两者占据了移动支付市场90%以上的份额。二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理财,它一定程度加剧了银行的储蓄存款竞争,加快了银行存款脱媒的进程。从信贷业务来看,截至2018年末,网商银行资产总额959亿元,净利润6.71亿元;微众银行资产规模达到2200亿元,净利润达到24.74亿元。可以看出,两者在传统银行的信贷领域,尚未对传统银行造成实质威胁。但是蚂蚁金服、腾讯金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具备改变传统银行行业格局的能力。
当前,线上开户还没有放开,民营银行的成立条件还比较严格,同时,新金融平台在信贷领域的新型风控能力,也需要一定的淬炼过程。但是即便如此,新金融平台仍然给传统银行带来启示。某种程度上,蚂蚁金服等新金融平台具有一些未来银行的元素,比如,对客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与敏捷迭代能力、科技公司化的人力资源结构、分布式系统架构以及依托金融科技的线上服务流程和大数据风控等,这些都是传统银行前进的方向。
Treasury China: 目前,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交易银行部门和品牌,您如何看待交易银行的发展?
刘兴赛:所谓交易银行业务主要是指银行围绕企业客户的交易行为所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从业务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和托管等业务。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全球投资银行业务收入遭受腰斩,但同期全球交易银行收入却从3040亿美元升至3570亿美元,逆势大增17%。至此,交易银行业务被当作一种稳定的、高频的业务类型为银行业所重视。而在中国,它又被看作是抗击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挑战的一种业务选择。交易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早已有之。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前以及未来,交易银行业务的战略价值关键在于其所实现的业务模式创新,即交易银行是互联网时代银行客户关系的重要实现形式。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服务的整合性和综合性;二是系统对接与服务的嵌入性;三是定制化。
当前,中国银行业在交易银行领域多有尝试,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误区。国内银行的交易银行,其指导思想是业务发展,其重点在于通过部门整合促进资源的集中和倾斜,但正如我们所分析的,交易银行的重心在于客户关系管理,其本质是业务模式创新,整合、嵌入、定制是其基本内涵,而大数据应用和服务生态构建才是其长期竞争力所在。